技校夹缝求生
“生源少了,我们的职教类学校也感到有压力。大家都是一样的。” 梁晓峰解释说。这几年南京市的中考生,2005年为8万人, 2008年仅有6.8万人。除去近一半的考生选择普高,余下的约3.4万人,是职校与技校的共同竞争生源。另外,南京各种非证书类职业技能培训机构有1100家,证书类职业类培训机构有400多家。
“从2004年至今我们整合很多学校资源,但技校却从2004年的21所,又多增10所。这样竞争只会愈加激烈。再继续下去市场很容易乱起来。” 梁晓峰说。2009年南京市中考生预估人数为5.8万人,刨去报考普高的,竞争将更加激烈。
供需严重失衡,整合优质资源成为必然。2007年中央推出国家高水平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建设计划,全国要建1000所。其中江苏省100所,南京市10所。南京市教育局经过反复遴选,南京市高等职业技术学校、金陵职业教育中心等10所职校和包括南京交通技师学校、南京技师学校两所技校在内的12 所学校在备选范围。
近年来,南京省提出要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重要支柱之一。“十一五”期间,南京将投入1.6亿元,重点建设20余所高水平示范职业学校和高水平特色职业学校。
“我们也正准备将10所民营技校进行整合,整体打包经营。” 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培训处处长刘兴国说。与职校旗下多数为教育部门主办的情况不同,技校体制差异导致整合工作困难重重。
“技工教育在体制上是个怪胎。” 刘兴国说,技校不像公办学校属于事业性质的,而是在此前企业培训中心基础上发展起来的,由国务院委托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管理,属于企业编制。
技校的教师,虽然既是国家二级技师,又是高级讲师。他们完全符合教师法的相关规定,却不能享受公办教师应有的优厚待遇。
根据国务院有关文件规定,城市职工工资收入的20%用作教育附加费,城市教育附加费最低应提取20%用于职业教育。这部分钱归教育部门使用,劳动部门的技工学校得到的微乎其微。
南京市分管劳动的一位市级领导,在2005年教师节大会上明确表示,教育附加费应该切分部分给劳动部门使用。但是没有实质进展。2007年南京市的职工工资344亿,粗略算来也有近一亿的教育附加费用于职业技术教育。
经过苦心经营,近4年来,全市技校升为国家高级技校的有2所,国家重点的有2所,升为省级重点的有4所,其中南京技师学院升为省级重点技师学院。目前南京位居全国省级城市第一,连续5年招生江苏省第一。
“如果有教育附加费拨款5000多万,就可以再扩大招生2万人。”刘兴国说。
“我们‘十一五’的工作目标,就是职技术业教育80%的学生上优质资源的学校,但要靠老百姓自己选择,不会采取行政干预的手段。” 梁晓峰说。他表示,教育局对劳动局主管的技校一视同仁,只要办学条件好,一样可以评优。
对于这种“一视同仁”的说法,技校校长们啼笑皆非,皆表示这是他们的美好愿望。
南京工程高等职业学校就是最好的佐证。
“同样是办职业教育,到教育部门办理相关事宜,以职校的身份和以技校的身份完全是两个待遇,就像绿灯和红灯的关系。”该校一位培训部负责人表示。
该校隶属江苏省教育厅,归南京市教育局直属,但它与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主管的南京工程高等技术学校是两套牌子,一套班子。
除了南京市5个郊区县的部分招生管制外,今年的技校招生在南京外其他城市也遇到封杀。比如扬州市、淮安、徐州、江都等城市,今年就不允许技校进校进行宣传。据江苏城市频道《南京零距离》7月1日报道,江都教育局为保生源,甚至私扣中考成绩单,让考生无法报考外地学校。
7月14日,报考了南京工程高等技术学校的淮安市考生沈伟,打电话给南京工程高等职业学校招办副主任,说没有收到该校的录取通知书,但当地的招生工作7月6日已经结束,只好去了当地的一所职教中心。经查证才知道,该校从6月28日发到扬州、南通、淮安等地的近3万封录取通知书,不知什么原因被滞留在路上15天。7月14日才有大部分考生收到,还有部分不知所踪,但当地的招生已经结束。
是行政角力,还是市场竞争?
对于所谓的学生升学“校长责任制”,梁晓峰说,“我没有见到,也没有听说过,对这个事情不清楚。”
他表示,一旦发现此种事情一定会严厉查处。在2008年4月7日下发的《关于严肃招生工作纪律的通知》明确指出,“不得强制考生填报本校或者指定学校的志愿。”教育主管部门对违反招生政策、违规招生的各类学校校长取消当年所有的评优、评先资格,情节严重的,按照管理权限给予行政处理。
梁晓峰认为:“南京的招生工作没有乱。所有的招生工作都由南京市招生委员会统一按批次开展,职教和技术类招生属于第三批进场,在7月17日正式展开。”
不过,职校和技校的招生之争,已经引起南京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的重视,7月14日,已经派有关领导负责协调此事。
“矛盾的根源,说白了就是一块职业教育培训,却由教育部门和劳动部门两家同时监管,还是体制不顺。” 梁晓峰说,这种现象在全国很普遍,只不过南京市的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迅猛,走在前列,问题才显得很突出。
到底是因为主管部门滥用职权,侵犯学生志愿选择权利,影响职业技术学校之间的正常竞争,还是因为行政多头主管,各方说法不一。
对于这种状态,很多地方的市委都有一个职业教育发展领导小组来理顺关系。成员由发改委、教育局、财政局、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等多个部门组成。南京市这个小组的工作并不顺畅。
在这方面的改革,上海是将两部分职业教育都交给教育部门来管,效果尚可。而江苏的无锡和苏州,虽也实行过一段时间,但最后又因利益之争退回到原点。 上一页 [1] [2] 【已有很多网友发表了看法,点击参与讨论】【对英语不懂,点击提问】【英语论坛】【返回首页】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