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为烟台市首届外语节的倡导发起者,中国国际商会烟台商会对于外语节的意义最有发言权。在他们看来,一个城市的外语节,对于一个城市经济融入世界经济大舞台有着意义深远的促进作用。
赵建武认为,“烟台要想更快更好的发展外向型经济,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,就需要有各行各业的人才支撑这个目标的实现,目前我们各方面的人才应该说在水平、规模、质量上都比较高,但和国外的交流上还是有一定的差距。”
他介绍,国外最新的一个科研成果往往需要三到五年才可以翻译成汉语,在国内推广,而一个专利技术,一个专项发明和成果需要非常长的时间,如果我们没有外语方面的人才,往往是在家里面闭门造车,等我们还在做这方面研究的时候,发现人家三年以前就出来结果了。“通过全社会重视外语,提高外语人才的素质和对外交流的能力,能及时地把国外最新的一些科研成果、一些专利或者是信息,以最快的速度翻译成汉语,这样就可以促进我们烟台的经济发展。同时,外语人才还可以随时跟踪国际上最新的形势,搜集信息,再对烟台的产业转型做跟踪,用来指导我们企业的发展,为企业提供信息。现在国际上哪种产品已经饱和了?哪种产业需求量大?这些信息对于企业及时调整战略具有重大意义,对企业融入国际社会、加快经济技术合作交流同样非常有利。从这个意义上讲,外语节的举办,对于推动烟台融入世界经济舞台是意义深远的。”赵建武说。
“我们要把烟台外语节作为一个品牌来塑造,首届是一个摸索的阶段,有很多的设想,我们会一边做一边思考,一边来完善。”赵建武告诉记者:“中国国际商会正在筹办一个大型的商务网站,这个网站进行国际商会的信息交流、网上办公,包括各县市区到商会来办理法律认证签证,不用跑过来,直接在网上就可以办理。网上办公,还包括和国外进行信息交流,我们已经和韩国、日本一些友好合作城市取得了联系,他们有什么信息我们第一时间就能看到,我们有什么信息他们第一时间也可以知晓,这样,烟台的企业与国外的企业之间就有了一个信息互通的平台。”赵建武如是说。城市外语“跟着经济走”
无论是主办方,还是参与者,外语节一个很重要的初衷,就是通过这样一个契机,打造全民学外语、懂外语的良好环境。那烟台的城市外语环境又是怎样的呢?
从事外语工作多年的程笙教授颇有感触,“沿海开放之初,我算是第一批到烟台来的人才吧,那时候的外语环境可想而知,找几个比较好的外语人才太难了。但现在你看,人才培养也上来了。其实这都是相辅相成的:环境好了,会引来更多的人,有了人才之后,我们的水平才能再提高。”
程教授举例说,现在烟台有不少韩国语学校办得很好,为什么能发展这么多这么好呢?究其原因,是烟台的发展。“语言是跟着经济走的,这是社会的需求。现在外语基础刚刚建立起来,很多东西都需要再提升。这是更高的一个档次,要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提高我们的英语、韩国语、日语等外语水平,这样才能更适应我们烟台经济发展的需要。现在英、日、韩、德、俄、意大利语在烟台基本都有,我们还需要继续扩展,希望通过这个外语节提升我们的内涵和外延。比如说,2012年海阳要搞亚沙会,阿拉伯语现在在烟台基本就是空白。”
目前的就业环境也处处表现着对外语的“渴求”,他举例说,像宾馆的服务员、景点的服务人员,不光是导游,还有出租汽车司机,机场的服务人员等等,都要具备一定的外语水平,特别是烟台这样的沿海旅游城市。拿外语导游来说,不仅是英语,还特别需求日语导游、韩国语导游等等,有些人导游水平高,但是外语水平不行,有些人外语水平高,但是又不会导游,所以这样的环境决定了对外语需求的多样性。
程笙对于外语节这样一个“城市行为”非常赞赏。他说,以前都是各个小团体的,现在把这些小团体融合在一起,起到了一个整合的作用。这个融合是大环境推动的,这个环境对我们烟台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。外语环境和经济环境是相辅相成的,一定程度上,改革开放促进了外语的流行,经济发展则刺激着外语的发展普及。
烟台外语节的渊源
作为本届外语节组委会秘书长,曲大喜先生对于外语节由大学校园的一个活动“升格”为城市外语节,感慨万千。
他介绍,外语节在中国的大学校园已经有十多年的历史,最初起源于北京、上海等大城市,后来其他一些城市的大学逐步开始搞一些外语学习,但这些活动仅限于大学里面的外语学院。各个大学通过外语文化活动推出外语周、外语月,通过这样的活动形成了大学生外语学习的第二个课堂。外语节在烟台的历史不是很长,但经过几年发展却很迅速,比较有代表的是烟台大学、鲁东大学和工商学院。
“最早时候我们叫外语文化节,后来为什么叫外语节呢?因为许多学者和专家曾经讨论过这个问题。何为外语文化?外语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很难界定。所以干脆就叫烟台外语节,这个没有什么争议。外语节包括各种演讲、各种配音、各种文化引进,外语文化也都贯穿在其中。”
曲大喜还说到一个关键的字眼,那就是“就业”。“大学生最注意的是什么?是他未来的就业。外语节为学校、企业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,因为有不少企业和企业人士参与,这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,让大学生可以更顺利地走进社会。以前都是大学生单纯搞活动,现在有了听众,还有了更多的社会关注。因此,和以前大学校园里面搞的外语活动周、活动月相比,我们又增加了很多的项目,整合各种外语资源以及外语文化,原来是各家办各家的,像原来的鲁东大学做的是茶道、剑术,日本方面的知识,烟台大学搞的是配音,现在各校合作,就发展成带动整个城市的活动。”
曲大喜说,首届外语节现在刚刚起步,但几天来的反响非常强烈,我们希望达到这样的效果———通过首届外语节,调动起各大院校的积极性,比如滨州医学院、中国农业大学(烟台)、职业学院、南山学院等等一系列的大专院校和中小学,将来这样的活动大家可以共同参与;然后再辐射到全社会,包括各个企业里面的对外经贸或者是机关、银行、大酒店、飞机场等。
“我常常这样想,要让一个外国人走出烟台飞机场,没有翻译,就能直接找到我们的火车站、汽车站、找到烟台日报传媒集团……每个人都会说外语,让烟台成为一个‘双语’城市,把外语的资源充分地结合起来,做强做大!” 【已有很多网友发表了看法,点击参与讨论】【对英语不懂,点击提问】【英语论坛】【返回首页】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