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赴美的学生越来越年轻
记者:当不同的思想和观念交汇时,肯定也会产生一些新的冲突吧?
赛奇:每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都会有这个过程,日韩、欧洲都是这样。在这个过程中,留学生能够起到一个桥梁的作用。
当遇到尖锐的矛盾时,留学生既可以在这里代表中国的观点,让外国人知道中国人、汉族人为什么这样看问题,也可以让国内的人了解,外国人为什么这样看问题,这是一个互相了解的过程。
最近两三年,肯尼迪政治学院的中国学生开始组织哈佛大学学生到中国旅游,这是一个很好的事情。每次由三四个大陆学生带28-30个肯尼迪政治学院的学生到中国去转转,今年他们去了北京,听了清华老师上课,又去了西安、上海,走之前还安排了讲座,给外国学生介绍中国经济政治发展的情况。这个活动的影响很大,很多外国学生都很有兴趣去中国看看。
记者:您接触过很多中国留学生,您觉得这30年来这个群体发生了哪些主要的变化?
赛奇:首先是出国途径的多元化,从公派到通过各种途径出来的都有,很多人能自己得到奖学金。第二,学习的理由也多样化,第一批留学生是来学习英文的,回国后需要在外交系统工作,之后是科技方面的,到上世纪80年代,经济发展比较重要,中国开始派一些年轻的学者来学经济学、市场经济等,到现在,要学什么都可以申请。
第三个大的改变,我想是来留学、读书的学生越来越年轻,开始的时候大陆学生来读博士,后来来读硕士,再后来来读本科,甚至还有来读高中的。
记者:您觉得不同时期的留学生在心态上是否有较大的变化?
赛奇:上世纪七八十年代,大部分留学生都是公派来的,我觉得他们学习是为了回去能够帮助国家。到了上世纪90年代,很多学生来美国主要是为了自己。现在,有一批学者在欧美工作了10年-15年后,也慢慢回到中国,有些是等孩子上了大学后选择回国的,这一点也特别好,因为可以加强英美等国家与中国科研机构的关系,能展开很多有意思的合作和研究。
现在越来越多的外国人特别想了解“中国是怎么想的、中国在发展过程中遇到哪些问题”。所以现在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开设了一个国际性的硕士学位,今年有30个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。
记者:作为哈佛亚洲研究中心的主任,您觉得这些中国留学生给美国学术界带来了怎样的变化呢?
赛奇:中国大陆的学生是世界上最好的学生之一。在科技方面,无论是生物学、物理学,还是数学他们都是第一的,经济学也是如此。此外,在人类学、比较文学等学科也有一些很有影响的人,不过这些学科需要的时间可能长一点,因为学习的方法不完全一样。
上世纪七八十年代,在美国教中国历史、中国政治科学的老师,有很多都是从中国台湾地区来的,那时候他们的影响力比较大。现在从台湾地区来的学生越来越少,而大陆来的学生越来越多,在历史系、人类科学系、社会学、政治科学系,现在很多有影响的老师都是大陆来的。尽管这些学者的观点有时也不尽相同,但从软实力来说,这对大陆来说是一个优势,因为这些学者既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,又了解西方的理论方法。
希望中国派遣更多社会学
人类学等专业留学生求学
记者:在30年后的今天,中国的留学生政策是否需要进行一些适当的调整?
赛奇:我觉得,在中国目前的发展阶段,应该加强派遣其他专业的留学生到国外学习,比如社会学、人类学、管理学、政治科学等等,因为现在中国碰到的困难和问题不一定是技术和经济方面的,有很多是社会发展方面的问题,我觉得公共卫生、人类学、社会学都是很重要的课题。
现在对中国来说最重要的是不能总是依靠原来的出口战略,在这种情况下,中国必须继续投资培养科技方面的学生,但一个国家最后还是要看历史和文学,虽然这要靠中国自己解决,但也可以从国外学习一些研究方法。
对于中国来说,在经济开始发达的情况下,你们怎么看你们自己的历史、自己的文化,怎样当好一个公民,怎样做一个中国人,这些都是特别重要的问题。
记者:您觉得目前中美的高等教育还有多大的差别?
赛奇:现在中美的高等教育差别,当然没有30年前那么大了。你们最好的大学也发展得特别快。
现在中国人有很多渠道可以出来留学,不过政府部门不一定最了解国外学校的情况,比如拿到教育部的奖学金可以去第一流的大学,但不一定最好的大学所有的专业都是最好的,所以我想应该更多地让市场来决定,让学生自己来决定。如果这个学生是特别天才的学生,他自己会知道哪里是最好的。我想,给学生最大的自由、让他自己做决定是很重要的。
强国梦
“强国梦”促使人们打破传统思维。出国留学、寻求真理,然后回到本土,改造社会、富国强民,成为“时务”,成了有志青年的人生选择。
世界梦
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扩大,出国留学成为20世纪80年代的历史潮流。青年人渴望走出去、渴望开眼看世界。他们,为了实现人生的理想、为了得到更广阔的舞台,走出国门。
世纪梦
和历史上的任何时期相比,今天的中国获得了更好的国际环境,拥有了更强的发展实力,也具备了更多的竞争能力。这种巨大的成就让世界相信: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不可逆转的历史大趋势。在历史大趋势面前,中国为自己的“海归”儿女提供了更大更广阔的舞台。 上一页 [1] [2] 【已有很多网友发表了看法,点击参与讨论】【对英语不懂,点击提问】【英语论坛】【返回首页】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