Grice发现人们在交际中,并不总是恪守这些准则,合作原则有时被违反,于是他大胆设想:说话人如果违反合作原则的各个准则,则可能产生隐含意义;听话人根据当时的语境进行推理,就可以推断出说话人的弦外之音。合作原则只解释了人们间接地使用语言所产生的会话含义,及其对会话含义的理解。也就是说,合作原则解释了话语的字面意义和实际意义之间的关系,却没有解释为什么人们常要违反合作原则,以含蓄的、间接的方式表达思想,进行交流。为弥补合作原则这一不足,Leech提出了“礼貌原则”(Politeness Principle)。 2.2 Leech等人的礼貌原则 Leech(1983)认为,交际成功必须建立在双方地位平等、友好相处的基础上,没有礼貌这个大前提,根本就谈不上正常的交际。有时为了维护礼貌原则,人们不得不违反合作原则的各项准则,这就是会话含义产生的语用根据。 Brown和Levinson则指出,Leech对礼貌的界定比较模糊,他们认为礼貌就是“典型人”(Model Person,简称MP)为满足面子需求所采取的各种理性行为。Brown和Levinson的礼貌概念实质上是策略性的,即通过采取某种言语策略达到给交际双方留点面子的目的(侯国金,2006)。
3. 教师课堂用语的会话含义分析 在教学过程中,笔者收集了一些教师的课堂用语,他们以委婉含蓄的方式把原本可能不礼貌的言行变得礼貌起来,满足了学生的面子需求。这些课堂用语具有一定的会话含义,既体现了课堂言语策略的灵活性,又展示了教师自身语言的艺术性。 (1) The student's attendance at class has been regular. He has good command of the English language. 这是某教师给他的学生写的一份鉴定。这份鉴定写得如此简单,其中必有深义。量的准则之一要求:所说的话应当包含当前交谈目的所需要的信息。该教师故意违反了这一准则,将鉴定信写得非常简单,目的就是让收信人推导出其不愿推荐的隐含意义。 (2) T: I haven't seen you for years. 这是教师对一个连续旷了几节课的学生说的话。将几节课说成数年,一定是别有他意。质的准则之一要求:不说自知是虚假的话。该教师没有恪守这一准则,故用夸张(hyperbole),表明了他对学生旷课行为的不满。 违反质的准则往往表现为言过其实。说话者除了采取夸张手法,还常常使用隐喻(metaphor)、戏讽(parody)等修辞手段让听话人推断出他的言外之意。例如: T: Are you a wall? 这句话乍听起来似乎有些荒谬,但若把它放到特定的语境中,我们就会发现它的合理之处。原来这是老师在上课时见某学生没有专心听讲时说的一句话。在这里,老师故意违反质的准则,把学生比喻成墙,以温和的语言批评学生上课不听讲,一方面不至于让学生太难堪,另一方面又告诫学生上课要认真听。如果老师直截了当地说:“Are you a deaf?”则变成了对学生的一种人身攻击,此非教师之所为也。又如: T: Lei Feng appears here. 这句话是老师在考场上见到学生作弊时说的。Lei Feng(雷锋)是我国妇孺皆知的一位助人为乐的楷模,虽早已不在人世,却“出现”在这儿。老师借以戏讽考场上“帮助”他人的学生,有效遏制了作弊的蔓延,同时维护了学生的面子,保证了考试的正常进行。 (3) S: Could you have a quick look at my exercise? T: I've got only five minutes until the next class. 这是师生之间的两句对话。学生请老师检查一下练习,老师却环顾左右而言他,肯定有其苦衷。关联准则要求:说话要切题,不说和主题无关的话。老师之所以违反关联准则,是因为五分钟时间不足以完成检查,但他又不好直接拒绝学生的请求,实乃不得已而为之。又如: S: Can I pass the examination? T: Business is business. 老师故意不守关联准则,其用意在于:既间接地告诉了学生考试不及格的信息,又委婉地拒绝了他的请求,从而保全了彼此的面子,符合礼貌原则。
上一页 [1] [2] [3] 下一页 【已有很多网友发表了看法,点击参与讨论】【对英语不懂,点击提问】【英语论坛】【返回首页】
|